第336章 诸葛妙计安天下,赔了夫人又折_我在锦衣卫负责抄家的日子
笔趣阁 > 我在锦衣卫负责抄家的日子 > 第336章 诸葛妙计安天下,赔了夫人又折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336章 诸葛妙计安天下,赔了夫人又折

  第336章诸葛妙计安天下,赔了夫人又折兵

  常风跟寻常人一样,有种不治之症。一旦听到哪个名字耳熟但又想不起来,就会忍不住去想,不惜想破脑袋。

  想了一刻功夫,常风突然问尤敬武:“那刘养正祖籍是不是南直隶常州?世代读书为业。应该至少有个秀才功名。”

  尤敬武惊讶:“义父,您老真神了!您怎么知道的?”

  常风道:“那就是他没错了。这话说起来就长了,有二十四年了。”

  “成化二十二年,我奉命去曲阜担任祭礼百户。时有文人造谣,说衍圣公强辱侍女,导致衍圣公府中半夜闹恶龙。”

  “这刘养正便是谣言的源头之一。他被我抓了后,时任泰安知府的刘大夏训诫了他一番,便将他放了。”

  “当差的年头长就有这点好处。跟什么人,什么事都有过交集。似乎经历了这世上的所有热闹。”

  尤敬武请示:“此人您看?抓起来嘛?”

  常风道:“人家是藩王的使者,又是立皇帝的座上宾,咱们不能抓。盯紧了他便是。”

  尤敬武拱手:“是,义父。”

  中午,常风回家用饭。他看到常破奴正捧着一本书,半躺在躺椅上晒着日头看书。

  常风问:“怎么没去衙门办差?”

  常破奴道:“爹,你怎么忘了。我已不是顺天府尹了。如今是京城里的头号闲散官——太常寺卿。”

  常风道:“闲散官也是官,也得尽职尽责。就算你在太常寺的值房里整日喝茶看书吟诗作对,也得在那边待着。”

  “太常寺卿是小九卿之首,朝廷正三品大员。可着翰林院的史书你翻去。二十郎当岁就当正三品大员的,大明历代能有几人?”

  常破奴道:“知道了,吃罢了午饭我就去太常寺听乐工习练大乐去。”

  刘笑嫣走了出来:“老爷,有伱的信。”

  年轻时,刘笑嫣白天在外人面前喊常风为夫君,晚上在床笫上喊常风“好哥哥”、“亲哥哥”。

  如今上了年纪,称呼变成了“老爷”。

  常风问:“哦?谁的信?”

  刘笑嫣答:“贵州的王守仁来的信。”

  常风听到至交来信,连忙道:“快拿给我看!”

  刘笑嫣将王守仁的信奉上。

  常风拆开信封,开始读信。

  信的内容大致有三部分。

  第一部分,王守仁轻描淡写的说,今年开始,贵州各家书院都来邀他去讲学。

  按明律,他是不能离开龙场驿的。但贵州各级官府都暗示:当世大儒在贵州讲学,弘扬圣人之道,我们绝不会阻拦。

  于是王守仁离开了龙场,开启了为期半年的讲学生涯。在贵阳文明书院时,他深夜静思有所悟。悟出了一个道理,名曰“知行合一”。

  历代大儒都分为两派,一派说知易行难,一派说知难行易。

  王守仁却破天荒的提出了知中有行,行中有知。二者是一回事,互为表里,不可分割。知是行的主意,行是知的功夫;知是行之始,行是知之成。

  这便是“知行合一”学说。

  心即理、致良知、知行合一阳明心学核心思想的最后一块拼图终于完整。深刻影响华夏思想史的阳明心学,正式进入了历史舞台。

  这么一件大事,王守仁只用了寥寥百余字告知常风。

  信的第二部分才是重点。王守仁极尽文采,描绘了讲学归来,恰逢龙场新开垦的荒地丰收的景象。信中一千多个字,字里行间都能看出王守仁的喜悦之情。仿佛相比于知行合一,龙场冬瓜地里的那颗五十斤大冬瓜更能让王守仁感到兴奋。

  王守仁感慨:“若能连原本寸草不生之龙场都能变好,天下人心又岂有不变好之理乎?”

  信的第三部分则是随口一提的一件事。有南昌儒生慕名去贵阳听他讲学。南昌儒生告诉他,宁王不尊儒术,喜好结交当地的地痞无赖甚至杀人越货的匪徒。

  那些穷凶极恶的暴徒,竟堂而皇之的出入宁王府,成为了王府的座上宾。

  常风看到这件事本来不怎么惊讶。勋贵宗室爱结交地痞无赖,这在大明很常见。譬如张家的两位老国舅就跟京城的地痞无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

  常风的东厂耳目网,还是靠着张家老国舅的关系,利用地痞无赖建立起来的。

  不过常风联想到上晌尤敬武跟他所说,宁王使者在京城内大肆活动,恢复了护卫的事.他未免有些警觉。

  常风回到书房,给王守仁写了一封回信。在信中与之探讨了对知行合一的看法。同时提醒王守仁,不要管藩王家的事。以免引火烧身。

  信刚写了一半儿,突然有人递名帖求见。

  常风从仆人手中拿过名帖一看,只见名贴上大书“宁王府参谋将军,刘养正”。

  常风骂了一声:“参谋将军?大明就没这鸟官职!让他进来吧,我倒要看看他有何目的。”

  不多时,刘养正被仆人带到了常风面前。

  刘养正拱手:“学生刘养正,见过常帅爷。”

  常风道:“我如今只是东厂的千户,早就不是都督佥事了。配不上‘帅爷’二字。”

  刘养正却道:“常帅爷威震天下,声名远播。是弘治、正德两朝的第一大功臣!即便偶遇挫折,天下人依旧仰慕您的威名,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,又如黄河泛滥一发而不可收拾。帅爷二字,您当之无愧。”

  刘养正这厮很会给人戴高帽。

  常风摆摆手,打断了刘养正的马屁:“好了,别夸我了。刘老弟,咱们二十四年前有过一面之缘啊。”

  刘养正尴尬的一笑:“呃,是。”

  常风挖苦他道:“当初你在曲阜造谣,说衍圣公睡了侍女念儿。连一宿睡了几次,用得什么招式,念儿溢了时的表情如何,你都编造得活灵活现。”

  “现在想想,你不去写秽书传奇真是屈才了啊!”

  明时称“小说”为“传奇”。秽书传奇说白了就是颜色小说是也。

  刘养正尴尬的恨不能脚抠四合院:“啊,学生那时年轻放浪,信口胡诌八扯。现在想来着实惭愧的很呐!”

  常风扬了扬手中的名帖:“我问你,参谋将军是什么官职?几品啊?我是千户你是将军,论起来你比我官儿大。”

  刘养正连忙道:“参谋将军并非朝廷官职。而是宁王殿下给学生胡乱起的一个戏称而已。就像宁王殿下养了条狗,戏称咬裤腿儿大将军。”

  “这只是王府中的玩笑而已,并不违制。常帅爷不必在意。我只是个屡试不地的穷酸秀才。”

  常风笑道:“你太自谦了。普天下的人谁都敢说自己穷酸。唯独你不成。我听说,你这次进京带来了白银几十万两,珍宝无数。天天在京里大散财。”

  刘养正连忙解释:“白银也好,珍宝也罢,都是宁王殿下的,而非学生的。京内的各位大人日日尽心伺候皇上。宁王殿下万分敬佩。这才送礼以示慰问。”

  说完刘养正从袖中掏出一张银票,上前放在了常风的书案上。

  常风拿起银票,竟是七万两面额。

  要知道,他如今已算失势。不是当年那个掌锦衣卫的常屠夫了。刘养正随便一送就是七万两!

  常风有意想套出刘养正此次进京的目的。他故意将银票看了又看:“啊呀!七万两啊!有道是无功不受禄。”

  “我从未给宁王殿下办过事。怎么好收他这么重的礼?七万两银子,我干八辈子东厂千户也赚不来啊!”

  刘养正见常风的眼神贪婪,心中暗笑:都说常屠夫是个铁面无私的包青天。真是闻名不如见面,想不到也是个爱财如命的庸人。

  也对也对,财能通神。有钱能让磨推鬼。何况一个屠夫尔?

  刘养正笑道:”这只是宁王殿下给常帅爷的见面礼罢了。若常帅爷不嫌弃与土噶啦地方的宁王府结交。宁王府今后每年都会来给您送冰炭银、四节礼。”

  常风虚与委蛇,将银票揣进袖子里:“啊呀!宁王殿下一番好意,那我可就却之不恭啦!俗话说吃人嘴短,拿人手短,睡人哪儿都软。”

  “你说吧,宁王殿下有什么事交待我办?”

  刘养正面色一变:“咳呀!常帅爷误解宁王殿下啦!宁王殿下只是仰慕您而已。让我来送银子表达仰慕之情。并无任何事托您办!”

  常风问:“真的没事托我办?”

  刘养正斩钉截铁:“真的没有。”

  常风疑惑:“这就怪了。表达仰慕之情,竟送七万两的厚礼?”

  刘养正话锋一转:“啊,说没事,其实也有事。天下谁人不知,常帅爷是皇上面前的第一红人。皇上私下称呼您为‘姨父’。”

  “今后还请常帅爷在皇上面前多多替宁王殿下美言。”

  常风摆手:“别,刘瑾才是皇上跟前第一红人。我是第一过气之人。”

  “不过.就为了让我以后在皇上面前多多美言,宁王就送七万两的厚礼给我?”

  刘养正道:“那是自然。自古以来刀剑是兵器,言亦是兵器。恶言可杀人,美言可保人。常帅爷在皇上面前的美言千金不换!”

  “区区七万两,算得了什么呢!”

  常风大体揣度出刘养正进京的目的。一来是为了四处打点,恢复宁王护卫。二来是为宁王在京中编织一张关系网。

  常风点点头:“成,成。绝对没有问题。我以后一定多多在皇上面前给宁王美言。”

  刘养正拱手:“多谢常帅爷。若您今后在赣地有事要办,尽管写信给宁王府。宁王府一定鼎力相助。”

  常风满口答应:“那到时候我就不客气啦!”

  刘养正笑道:“常帅爷跟宁王府是一家人。一家人何必说两家话呢。”

  二人又闲聊了一回儿,刘养正告辞离去。

  出了常府门,刘养正转头看了一眼常府的牌匾,心想:什么铁面无私的常屠夫啊,无非也是个贪财好货之徒。自古财帛动人心,这普天下有不贪财的官儿嘛?

  刘养正低估常风了。

  他一走,常风便派人请来了东厂督公张永及其手下的管档总旗、录账小旗。

  常风将七万两银票拿出:“诸位今日替我做个见证。宁王府门客刘养正进京,向东厂掌刑千户常风行贿白银七万两。意图让常风在天子面前为宁王多多美言。”

  “现常风将七万两白银上交东厂。东厂将宁王行贿常风之事记档在案。见证人,东厂督公张永!”

  张永笑道:“我的常爷,你够阴的!钱收了事不办不说,转头就把此事在东厂记了档。”

  “宁王这可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。宁王门客刘养正这人我听说过,最近在京城里四处重金开路,拉拢权宦高官。”

  “嘿,我还听说刘养正在南昌有‘诸葛养正’的别号。”

  常风笑道:“那不成了诸葛妙计安天下,赔了夫人又折兵?刚巧刘公公授意户部断了咱们东厂的九成经费。这七万两白银,算宁王送给咱们东厂花差花差的。”

  张永收敛笑容:“无事献殷勤,非奸即盗。依我看,东厂应该在南昌府加派耳目,盯住宁王。”

  常风点头:“嗯。刚好东厂要开始在外省建立暗桩所。第一个暗桩所就设在南昌吧。”

  “宁王又是谋求恢复护卫,又是在京里编织关系网。我还听说宁王府上收拢了不少亡命徒。若不是心里有鬼才怪呢!”

  “只是藩王宗室之事一向敏感。没有确凿证据,咱们不能贸然在皇上面前参奏宁王。”

  张永叹了声:“唉。若天下藩王人人都像湖广的兴王那般守法就好了。”

  常风附和:“是啊。兴王简直就是藩王楷模。”

  刘养正在接下来的几天里,又贿赂了锦衣卫指挥使钱宁,正德帝贴身宠臣、义子江彬。

  这一趟进京,刘养正替宁王在京中砸下了八十万两白银,大量价值连城的珍宝,丝毫不吝惜财帛。

  宁王也因此在京官中得了个“送财王爷”的雅号。

  常风说的很对,宁王心中定然有鬼。

  第一代宁王朱权被太宗爷狠狠涮了一把。怨念传了数代。

  宁王最大的心愿便是杀尽天下太宗系,替老祖宗取回太宗允诺的“一半儿天下”。

  所以说,人还是诚实些好,出尔反尔是一定会遭报应的。

  太宗活着的时候没遭报应,却为子孙留下了一个叛乱的祸根。

  这个祸根在太宗死后八十多年开始在南昌萌发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i89.cc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i89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