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章 不辨仙源何处寻()_易春秋
笔趣阁 > 易春秋 > 第16章 不辨仙源何处寻()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16章 不辨仙源何处寻()

  第九节

  “也无风雨也无晴,好词啊!师父这样的生活,超凡脱世,哪管风雨哪管晴!”对于诗词,刘斌是一窍不通,云飞则很感兴趣。

  “这是东坡先生的词,我见此景又闻听琴曲,心有触动,随口念两句罢了。”师父答道。

  “对了,师父,听您和师娘的口音,不是本地人吧,应该也不是四川人,你们怎么想到在这里定居的呢?”短短一天的接触,刘斌与师父熟悉了许多,见师父心情大好,正好说出心中的疑问。

  “这个说来话长......。。”师父深邃的目光投向一片漆黑的山野。

  “其实,我和宛竹不仅不是本地人,也没有中国的国籍,我们是自小居住在马六甲的华人后裔,自小受到来自祖辈华夏文明的熏陶,对故土中国充满向往。在我年近中年时,得了很严重的胃病,痛苦万分,曾到美国治疗,医生断言余下的时间不会超过两年。绝望之余,在乙卯年春,也就是二十多前吧,我瞒着家人,独自一人来到中国,以了此生最大的愿望。”师父顿了顿,捧起茶杯,喝了口茶。刘斌和云飞已然听得发呆。

  “中国当时有些混乱,原计划的游览名胜古迹,要想实现是很困难。听说西南偏远地区,风景殊胜,民风淳朴,还有峨眉、青城佛道两座名山,我就辗转到了四川。在游览了峨眉山和青城山后,感觉已经力不从心,后来走到银厂沟,不得不停了下来,胃病发作得厉害,实在走不动了。当时决定就在此人间美景与世诀别,已然没有遗憾。我在一个山洞搭个简易草棚,躺在那里,不知过了多久,慢慢地昏迷了。”

  “待我醒来时,发现躺在一张竹床上,满屋都是浓浓的草药味,一位须发全白的老者正在熬药。那个场景,至今历历在目,我是永生难忘啊!那老人就是我的恩师云禅子,是他在采药时发现我,将我带到这山坳中医治。”师父在道出“云禅子”时,双手微微举起,向空作揖,满怀敬意。

  “师父先是给我喝下熬的米浆和草药,待我恢复一点元气后,授我打坐辟谷之术,就是每隔三天,禁食一天,打坐入定,只服用师父特制的一种药。这种药,是从师父的一串念珠上刮下的粉末,这药非常神奇,入口先是发麻、显著生津、清凉提神,而后逐渐感觉到一股非常特别的香气充盈体内,头脑、血脉直到腹内,都被这股强大的香气所冲撞甚至穿透,整个人一下子有了漂浮起来的感觉,现在回想,仍是十分特别的体验。如此这般,大约月余,我的胃病居然好转,从此没有再犯。”师父讲到这里,微微闭眼,似乎仍在回味当时的感受。

  “内人自小爱香,后来她告诉我,那让我起死回生的妙药,很可能就是稀世罕见的伽楠琼脂:一种极其珍贵的沉香。想来师父孑然一生,别无所求,最最钟爱之物,就是手上这串念珠了,时常把玩摩挲,爱不释手,说不定还是祖师所传。没想到恩师竟舍得以此念珠为药,救我性命,真是大恩大德,无以为报!”说到这里,师父有些激动。

  “为了报答恩师救命之恩,我恳求他收我为徒,让我能伺候左右。坚持了许久,恩师才终于答应,从此授我易经、医药之术,平日里也教我些书画、拳术以及养生之道。”

  “这样过了大约一年,内人坚信我仍然在世,一路执着,找寻过来,也算是上天垂怜,最终联系上我,得以相聚。我们都喜欢这里的悠闲宁静与绝好风光,便决定陪着师父在此隐居,了此余生。”

  “后来龙门村村民合力,为我们夫妻建造此房,居住至今。师父为我和内人改名‘亦松’和‘宛竹’,将此屋命名为‘松竹居’,要我们夫妇在此,继续为村民治病祈福,并承担开化教导的义务,延续和繁盛龙门村这桃源居处。听师父说,这个神圣的责任,从他师祖时就代代相传至今。我师父谨遵师训,教化村民,治病救人,被村民尊为”神人’。十多年前,在师父仙逝后,这份担子又传到我们夫妻肩上。”

  “原来是这样!”刘斌和王云飞听得入神,感慨连连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i89.cc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i89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